江南平台,江南(中国)

【兵团日报】树立“四个共同”历史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表时间:2024-05-06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孙文沛 亢珍

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四个共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规律、走向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论证,也是从整体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正确认识理解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演进历史,增强历史自觉性,发挥历史主动性。

共同开拓辽阔疆域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从沙漠绿洲到渤海之滨,从蒙古大漠到雪域高原,各民族先民以他们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凝结和铭刻着中华各民族先民的汗水和印记。 几千年来,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在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中,交往交流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逐渐加深,从而形成和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经过数千年风雨历程,今天我们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团结互助、繁衍生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共同书写悠久历史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大一统”政治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力量。近代以来,在各种救亡图存的实践与探索中,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庄严使命。长征路上我们党经过不同的民族地区,深入了解了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正是在历史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体认同和政治认同。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一段时间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网上网下出现了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比如,有的忽视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把中华民族历史等同于中原王朝的历史,割裂了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有的只强调本民族历史文化,无限放大本民族历史,忽视了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联系。这些错误观点和论调容易滋生狭隘极端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要讲好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将不同民族的历史故事与中华民族大历史故事相融合,展现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同时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用短视频讲历史故事,将历史课融入思政课,从教育入手,从孩子抓起,建强历史观、树立主阵地,积极推动内地与边疆,国内与国外学术界,民间团体的交流互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共同创造灿烂文化

中华民族能从多元凝聚成一体,离不开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上的连接,其中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是主要原因。中华文化包含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从农耕文明到游牧文明,从大河文明到海洋文明,各种文明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

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立足文化高质量发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和价值观念,确立创造时代文化精品和传世之作的高远志向,高质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高标准提供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使中华文明之花更加璀璨繁盛。同时,要加强文明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共同培育伟大精神

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众多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推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历史演变中外化为救亡图存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兵团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具有当代特质的优秀精神品质,使中华民族精神在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中熠熠生辉。

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生不息的内在源泉。要向各族人民群众传递具有民族性、先进性、时代性的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宣传。引领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作者单位:江南平台,江南(中国)(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兵团日报1 (bingtuannet.com)

(原载《兵团日报》2024年5月6日)


最新动态